交汇点讯 横山桥镇智能装备产业园食堂内,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碌着,面筋塞肉、宫保鸡丁、地三鲜,一份份贴着“奚巷村爱心午餐”字样的餐盒被装的满满当当,这些午餐即将送往奚巷村订餐的老年人家中。
严格制定达标线
(资料图片)
奚巷村党总支书记章晓伟说“儿女在外工作,有的老人每天‘凑合吃点’,即便买了新鲜菜,也舍不得一顿吃完,久而久之,营养就跟不上了。”让村里的老人吃上营养的“一餐热饭”成了章晓伟的心事,他与村委班子成员商量制定了严格的“达标线”——地点要近、饭菜要新鲜、配餐企业卫生要符合标准。
一头调研村民需求,一头为“一餐热饭”选址,在村委半个月的努力下,“爱心午餐”的服务对象确定为有就餐需求的70周岁以上老人、残疾人等特殊人群,配餐企业也锁定在距离村5公里外的鲜味达餐饮有限公司。
鲜味达餐饮有限公司朱娟华说“今年3月,我们接到配餐任务,村里提出要符合老人的饮食习惯,尽量软糯、易嚼、清淡且要有营养,每周的菜单都会传给村里并适当调整。”
爱心到家,守护幸福“食”光
“老宋,今天晚了点,马上装盒。”
配餐现场,朱娟华和老宋将两箱午餐装上电动三轮车。
老宋叫宋建伟,是横山桥镇奚巷村8组的村民小组长,4月以来,他多了一重身份:爱心午餐送餐志愿者。每天上午10点,他便骑上村委的电动三轮车,前往智能装备产业园“领餐”,再花15分钟回到村里,挨家挨户送餐。对于曾是驾校教练的宋建伟来说,驾驶三轮车是“小菜一碟”,村里30多户人家送一圈,一个小时左右就足够。
10点50分,老宋的送餐车稳稳地停在83岁宋根兴家门口,递上两份餐。一旁翘首以盼的还有60岁的梅国祥,他俩是“饭友”。宋根兴的儿子儿媳在外工作,梅国祥的女儿今年也出嫁了,都是独居的人,免不了为买菜做饭发愁,做多了吃不掉,做少了又吃不饱。
“我两家离得近,干脆一起吃饭有个照应。” 宋根兴说。隔了两户,宋泉兴、陈菊娣夫妇也拿到了当天的爱心餐,这是村里爱心助餐最高龄的一对夫妻,一个90岁,一个89岁。
宋泉兴乐呵呵地说:“老太婆腿脚不便,耳朵又听不见,每次我都是跑去邻村五一村的菜市场买菜,现在不用出家门就能吃到热饭菜。你看面筋塞肉、宫保鸡丁、咸菜粉皮、地三鲜,还有一碗紫菜蛋汤,我俩订一份,一顿都吃不完。”
56岁的宋晓阳就住在夫妻俩隔壁,他有肢体残疾,如今独自生活,作为特殊群体,他也享受到了送餐服务。
惠民生、暖民心,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
钱是解决“一餐热饭”绕不开话题。在奚巷村委和助餐公司的沟通下,敲定套餐标准12元,采取村里补贴一点,老人交一点,每人每餐只需7元,便能吃上两荤两素一汤。
周丽萍说“考虑生态环保,原本免费的餐盒我们加了1.5元换成了可降解的,这样村委补贴6.5元一餐,而且我们是弹性参与,一周一订,订餐的村民有事或想换换口味,都可以退出,想吃了还可以继续加入。”
“爱心午餐”试行一周后,许多村民对送餐服务非常满意,主动提出要半个月交一次餐费,有的村民还在外旅游,已经开始念叨“一餐热饭”,急着让家人交下一周的订餐费。
在养老服务中,奚巷村的做法不只是“爱心午餐”,他们扎根的是乡土,服务的是乡邻。长期以来,奚巷村为全村60周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险,每人每年发放重阳节补贴400元、有机无公害大米20斤;65周岁以上老人每年还有一次免费体检并提供免费早餐;为60周岁至100周岁老人每人每年发放600-1000元不等的补贴。
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,“爱心午餐”不仅解决老人们吃饭难问题,也为他们送上精神上的慰藉,尽享“舌尖”上的幸福晚年
编辑: 范玉贤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东方兽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